时间: 2024-09-12
株洲晚报2月13日讯(记者赵菲菲 戴凛 通讯员祝樱英)今年元宵佳节邂逅情人节,我市筹备了一系列“福满株洲”2014年欢度元宵文化活动,为此,晚报特意为您准备了这份攻略。
元宵节当天,由城市五区各组织2条祥龙参赛。同时,天元区人民政府按组委会提供的设计图纸,在神农城广场南北两端设置2面“心愿墙”(高度2米,宽度10米),并提供“心愿卡”、书写笔,让市民们在“心愿墙”上许下心愿、传达祝福。
看点一:辖区内的十支民间名俗队伍进行舞龙、舞狮、秧歌等将进行展示,现场开展好运连连、锣响福到、团团圆圆等十个游艺项目;
看点二:“我们的中国梦”百人祝愿活动将进行,并开展“百人腰鼓表演”活动;
看点三:通过“千灯送吉祥”、千个福包大派送的活动为石峰区的老百姓送上浓浓的祝福。
看点一:500多条来自全国各地谜友原创的灯谜将贴在展板上,猜中的市民能够得到由文化园提供的精美礼品。
看点二:晚上在文化园内,将有一场彩灯会。本次彩灯会的主题是马,现场将展出各式各样以马为造型的彩灯。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灯会的设计方来自有“南国灯城”之称的四川自贡,以声、光、电、控等技术及特效手法,为市民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彩灯盛宴。
当天,由株洲市知名书法家现场书写“福”字,为广大市民送上祝福。市民可到现场按序免费拿到名家送出的“福”字。
当天,活动主办方将组织株洲青年乐团在露天剧场现场演奏,让高雅音乐更加贴近市民。
选手的报名条件:株洲本地居民或在株洲学习、工作的外地人员,凭身份证或户口本报名。年龄不限、演唱形式不限,但演唱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另外,参赛选手必须是非签约歌手、非院校音乐教师、非专业文艺团体演员。
按计划,本次比赛由选拔赛、晋级赛、半决赛及总决赛组成。根据报名情况,举行5-10场选拔赛。其中第一阶段的选拔赛将从本周五开始,参赛选手各演唱一首歌曲,由专业评审团决定选手是否晋级,过半数则进入晋级赛。
市民现在就可以在汉际数码家电商业广场一楼中庭现场报名,或拨打22526789和22220965电话报名。方便上网的市民,还可登陆进行网上报名;加进行报名;加汉华商业广场公共账号hanhuaguoji进行微信报名。
元宵节当天,在流芳公园会悬挂很多小灯谜,以元宵节为题材,展示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书画,游客可随意参与。与此同时,还有扭秧歌等民俗表演,渲染元宵节喜庆、祥和的氛围。
在猜灯谜之际,公园还将革命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如在国防教育展区,工作人员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集中向游客介绍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公园的图书馆还提供了图书供游客阅读、学习;公园设专职讲解员对公园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历史典故进行全程讲解。
神农公园游艺公司负责的人介绍,元宵节当天,在神农公园游艺区,3点至5点半,钓啤酒瓶、水中吹乒乓球、踩气球、夹玻璃球等游艺活动等着你参与。同时,花样排鼓、扭秧歌等带有传统特色的民俗表演,也将会前来助兴。
游龙湖是夜间划船赏月的好地点。元宵节期间,根据游客量和天气,游龙湖将布置红灯游船,让游客享受泛舟赏月的浪漫与美好。
路边悬挂灯笼是石峰公园多年来的特色,目前,工作人员已在公园内开始布置场景,如彩灯既美观又大气简约。
元宵节,市民在天鹅湖公园能欣赏到腊梅、茶花盛开的景象,领略扑面而来的花香;与家人朋友散步在天鹅湖的小径中,你不经意间或许会发现公园观赏道上的路灯设计成天鹅的模样。(记者 杨凌凌)
2月14日,2014年“福满株洲”元宵系列文化活动将在神农城、神农公园、石峰公园、流芳园、文化园、湘江风光带露天剧场等地举行。为此,株洲交警制定了《株洲市2014年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交通组织与维护工作方案》,届时将根据真实的情况对相关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加强各主要路口、路段的交通维护。
神农城区域:交警部门将根据人流、车流量或将在天台路黄河路口、珠江路泰山路口、珠江路庐山路口及珠江路通往森林路的所有路口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禁止车辆驶入神农广场前路段。活动期间,珠江路规划二路路口至教育局路口段西侧禁止任何车辆停放,东侧必须停放在停车泊位中;所有参加活动的车辆一律按照指定地点停放,车辆一律停放银座大厦地下停车场(珠江路入口进、森林路出口出)或者在森林路、神农大道两侧靠边有序停放。
滨江区域:“韵律株洲”元宵音乐沙龙将于14日晚在河西湘江风光带露天剧场举行,届时,交警部门将根据人流、车流的真实的情况,或将在长江南路泰山广场、滨江路天伦路口、滨江路四桥路口等路口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禁止车辆驶入滨江路露天剧场路段。活动期间,滨江路车辆必须停放在停车泊位中。
交警部门提醒要去参加活动的市民朋友,尽可能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驾车出行的朋友和行人都要遵守交通法规,服从现场交警的指挥,文明出行。(记者 胡小亮 通讯员 彭晚华)
石峰区舞龙队训练现场。这一招叫做“直躺舞龙”,难度系数有点高,把龙耍起来不容易。张媛/摄
株洲晚报2月13日讯(记者 赵菲菲)明天就是元宵佳节,“十龙闹元宵”将在神农城广场隆重登场,时间是上午9:5811:28。这几天,各个区的舞龙队都在抓紧排练。记者日前探访了四支参赛队伍,为您解密我们株洲的舞龙队。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元宵节期间,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来自《》)
杀手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该公司就开始“耍龙”,曾赴北京、深圳等地参赛拿过第一名
2月10日上午10时许,河西熹悦花都篮球场。来自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的舞龙队员们,很“自觉”的将身上的钥匙、手机等物品,放置一旁,开始跑圈热身,准备训练。队员们说,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抽空排练。
这几天格外“冻人”,记者站在一旁,连记录采访的笔都险些拿不住,但舞龙队员个个精神饱满:龙头摆动,似蛟龙出海;龙身缓行,似闲庭信步。虽没有过多的高难度动作,却有板有眼。排练之初,队员们的双手都被冻得发红,队长还特意给每人买了付白手套。
舞龙队的负责人钟主任说,大唐华银发电有限公司前身为株洲电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厂里就组织员工一起舞龙。
“最多时,厂里九个部门有九条龙。”钟主任回忆,那会儿,只要有文艺活动或是春节拜年,都有“舞龙”的身影。最风光的莫过于公司的舞龙队去北京、深圳等地参赛,拿过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让他们厂成为株洲为数不多、有专门舞龙队伍的单位。
“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队员们呼着白气训练着,为了比赛,他们还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编排了新的动作,使得动作更加精彩。
今年40多岁的周师傅,是“龙头”,一提到舞龙,他就有说不完的话。舞龙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一条龙一场表演一般都是三五分钟,有的时间更长,就是年轻小伙,几圈下来也会气喘吁吁。
“所以我们在挑选舞龙队伍时,不仅要看个头、块头,还要看协调性和灵活性。”周师傅说,这次比赛,他们就特意挑选了几位年轻人“上阵”。
舞龙队的小杨是队伍中最年轻的,出生于1989年的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唐华银上班,今年已是第二次参赛了,“以前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与舞龙打交道,现在每天排练,能伸展筋骨,健身。”小杨说。
易师傅今年61岁,是湘江村里的舞龙“老师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拜师学舞龙,在他看来,自己就是“龙的传人”。
易师傅回忆,当年他最喜欢带着舞龙队,到家家户户去舞龙,特别是春节,几乎天天都会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这次比赛他并不打算亲自参加,参赛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年纪最大的30岁出头,年纪最小的16岁,还是名初中生。
“队伍里有两个初中生。”易师傅说,在村里,很多人都喜欢“耍龙”,只要他们愿意,都能学习,不过年纪必须得满十五岁才行。
易师傅说,舞龙非常耗体力,是个力气活。其中,龙头最重,需要身强力壮的人来舞动,而龙的花样变化也层出不穷,“这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去猜想。”易师傅说,这次比赛他并没有特意编排什么花样,而是现场“随机应变”。
杀手锏:清一色的女将,龙身、龙骨架、舞龙衣,都是女队员们跑到布匹市场淘布料亲手做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舞龙舞狮是“大老爷们”的事,姑娘们都是在一旁看热闹的。不过,明天你可能要改变看法了,因为天元区有一支“女子舞龙队”。
“谁说女子不如男?”昨日,舞龙队负责人李燕说,为了参赛,她们特意安排了两位“高大威猛”的女将舞龙头,其中一位52岁,另一位54岁。
在昨日的彩排中,10位阿姨翻舞着龙身,时而旋转、时而翻腾,却一点都不喊累。
李燕说,这些阿姨都是红叶艺术团的一员,因为爱好文艺走到一起,有的是退休老人,有的是物业工作人员、环卫工。
“为了参加比赛,咱们进行了精心准备,从初八起就每天排练,还请来了舞龙的专业老师教呢。”李燕说,为此,还特意增加了两个舞龙动作。
说起当年成立舞龙队的那些事,李燕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舞蹈队到腰鼓队,再到舞龙队,我们女将都非常能干,虽然组织之初,只是因为爱好,能够健身,可训练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
李燕说,为了训练,每位队员都自掏腰包买龙头,而龙身、龙骨架、舞龙衣,都是女队员们跑到布匹市场买回布料,亲手做的。
这次比赛,女将们做了条“新”龙,锁在仓库,有个把月了,一直没舍得用,只等元宵节上“战场”。李燕介绍,这条“新”龙有十八米长,紫、绿等颜色的龙身。
天元区文体新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这支女将队伍的平均岁数为51岁,最大的65岁,此次参赛不计报酬,只为传承文化,给全市观众带来节日气氛。
在荷塘区这支舞龙队伍中,成员大多当了奶奶,所以这支队伍可以可以称为“奶奶舞龙队”了。不过,在她们眼中,舞龙不再是男子的活动,女子舞龙也同样精彩。
56岁的周建平现在是舞龙队负责人,虽然舞龙的时间不长,但却很“上手”。“以前经常有练舞蹈,所以一拿到龙,玩起来感觉还可以。”周建平说,前几日,她们才接到参赛邀请,不过她们立马答应“出征应战”,并马不停蹄开始训练起来。
作为文艺爱好者,周建平所在的艺术团在元宵当天,本来也有一场文艺表演,为了参加舞龙大赛,便放弃了。
目前,这支舞龙队伍有24人。昨日的训练中,她们练习了很多动作:龙出洞、抱金蛋、鱼跃龙门“好久没练了,最开始练习还是有点手臂发酸的。”周建平坦言,在此次大赛中,她们并没有很多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打算利用女性柔美之优势,舞出一条柔美之龙,以柔克刚。
株洲晚报2月13日讯(记者苏静 通讯员毛健明)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荷塘区仙庾镇7旬读者毛先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停在记忆中最美好的元宵节一下子就是50多年前了。
上世纪60年代,毛先生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当时大人们挂在口边的话是:“十五的月亮,元宵的灯”,孩子们也是这么做的。毛先生记得那时候的元宵节,白天的舞狮舞龙十分热闹,但小孩子们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晚上。正月十五这天,天一黑,他就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手提纸扎灯笼,挨家挨户恭贺新春。
打着灯笼、挨家挨户说吉利话也有讲究。“一祝主人家百业兴旺,财源滚滚,合家欢乐;二祝新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三祝老人无痛无痒,延年益寿,幸福安康。”当年的孩童已经做爷爷多年,毛先生回忆恭祝的话却如昨日般清晰。
说完吉利话,好客的主人,会留小灯笼手们在堂前火盆边休息,拿出主妇们早已准备好的甜糍粑、酥油炒红薯片、打米糕、炒黄豆、花生等热情招待,还每人赠发2支红烛、1角至3角不等的红包。坐到离想开时,小灯笼手们又一齐举起手中的灯笼,齐声说:“恭喜发财,谢谢伯伯、婶婶。”之类道谢告别。然后蹦蹦跳跳,再去另一邻居家祝福,去的路上会哼着“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之类的儿歌。
毛先生说不像现在灯笼五花八门,小时候元宵灯笼都是自己扎的,材料就是竹子加纸张,长方体的最常见,也有长辈妈帮忙做的鲤鱼形状。和现在相比,上世纪60年的株洲乡村,给孩子们扎鲤鱼形状的灯笼,除了现在说的期待“鲤跃龙门”,还从“龙”谐音“农”,勉励小朋友们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早日成材跳出农门。
“社会不同了,灯不同了,人不同了。但愿时代的车轮,迎风破浪,勇往直前。”昨天,爱记录的毛先生写道。他说如今不到元宵节,街头巷尾也张灯结彩,还创意十足,他这几年就见过龙、龙腾盛世、嫦娥奔月、八仙漂海、音乐家等很多造型的彩灯。